舰船位置调整直接影响战斗阵型与战术执行。舰队编队时需通过计划圈系统进行操作,点击战斗编队界面可对单艘舰船进行位置预设,但实际战斗中的阵型排列仍受舰船类型自动分配机制制约。突击舰默认前排承担火力压制,轰炸舰居中后排输出,支援舰则根据技能效果灵活配置。这种设计既保留策略深度,又避免手动微操的繁琐性。

舰船定位与技能特性是调整位置的核心依据。线性伤害技能需部署于敌舰同轴线上,范围伤害技能则需覆盖密集目标区域。动力系统强化可提升闪避率,使突击舰更适应前排位置;装甲系统升级后的防御舰能更有效保护关键输出单位。技术值分配应优先匹配舰船的战斗定位,例如鱼雷护卫舰需强化命中率以弥补远程攻击短板。

远程采矿或远征任务中,建议将防御舰置于计划圈外围吸收伤害,工程舰则需安排战斗舰艇驻守保护。封锁指令会强制攻击进入计划圈的所有目标,非必要情况下应优先选择驻守指令减少战损。回收计划圈时注意相邻资源点可能被连带取消的问题。

调校系统更新后提供了更精细的站位控制。通过武器技术解锁阵型协同技术,可临时改变巡洋舰等中型舰船的默认站位。指挥协同技术能降低高价值舰船的指挥值消耗,实现核心舰船的位置优化。但这类特殊技术仅限当季星系生效,需根据战术需求针对性投入研发资源。

撤退功能可随时解散舰队返回基地,但频繁调整会消耗策略值。建议通过模拟战斗测试不同站位组合,重点观察火力覆盖效率和战损比例。部分子型号舰船具有独特的站位逻辑,例如雷利亚特级改装后弹头数量增加但伤害降低,更适合中距离缠斗而非前排突进。